有關鄉村振興的研究由來已久,學者們從城鄉融合、實用性村莊規劃、村落社會治理、農村工業化等角度入手,探索了鄉村產業振興、治理有效、城鄉融合的有效實現路徑,研究對象主要為單個村落。從片區的角度入手,研究一定地域內的村莊協同發展問題的論文較少,從實踐上看,成都的鄉村振興示范帶走廊和上海郊野單元規劃可以認為是片區型鄉村規劃的重要探索。
2018 年,成都市率先提出了“由點及線,連線成片”的全域發展理念,推動大美田園鄉村振興示范走廊建設,以1km2 為細胞,將產業趨同、地域鄰近、生態和文化同源的村落串聯,高標準推進鎮、村建設和林盤保護修復,促進三生空間融合發展。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背景下,2021 年,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意見》,推動村級片區規劃應編盡編,探討鄉村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分類擴面,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上海的郊野單元規劃是長三角地區鄉村區域性協同管控的重要實踐,其借鑒了中心城區網格化單元管理思路,在農村地區實現郊野單元全覆蓋。其目的在于提升郊野低效土地利用效率,促進上海市域“網格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在鄉村地區形成全域覆蓋的空間管控與空間治理體系。郊野單元規劃背后的責任和權益是單元全域空間管制的內生邏輯,通過全域統籌的減量化手段,統籌城鄉配套,實現全域綜合整治。
綜上可以看出,“片區型”村莊規劃雖然各地命名不一,但在內涵上有一定相似性:一是以地域、產業關系為出發點,構建村落群與城鎮的網絡化體系,發揮重點鎮、重點村的帶動作用,實現從傳統的縱向行政傳導體系向縱向橫向網絡立體交織的體系轉變;二是通過構建不同類型的城鄉生活圈,推動公共服務設施網絡的高效整合與布局,避免服務配套“一刀切”,構建了設施動態調整優化機制;三是通過片區規劃傳導和用途管制,實現聚落單元全要素管控。
鄉村振興 4.0 階段——全域示范帶規劃
成都和上海的經驗表明,以單元和網格形式實現全域覆蓋是村莊單元片區式發展的有效實施路徑。在城鄉空間高度融合、農村產業非農化現象嚴重、宗族文化盛行的珠三角地區,探求村落的城鎮化進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形式,融入中山的城鄉發展目標是中山鄉村振興 4.0 階段的重要內涵。其內容不僅限于突破行政邊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全新審視城鄉協同發展的視角,是在內聚式、自下而上的村民自主鄉村發展的基礎上增加了自上而下的管控路徑,從頂層設計角度入手,結合城鄉關系,強化公共配置和公共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鄉村單元的邊界,從整體性角度解決單個村莊規劃的“失靈”現象。
1.全域示范帶規劃是對鄉村規劃體系的重要補充
國土空間“五級三類”的體系中,鄉村規劃作為詳細規劃,是城鄉統籌的重要一環,也是扭轉城鄉要素單向流動、實現城鄉融合互補循環發展的關鍵。在縱向體系里,示范帶規劃連同村莊規劃點面融合,向上形成對國土空間規劃鄉村專題的反饋,是對單點式村莊規劃的區域協同和校正;向下完善村莊規劃實施方案,在區域統籌視角下,完成單村項目庫的調整。橫向體系里,村莊示范帶規劃著重對村莊規劃的引導,重點研判城與村、村與村、村與自然的關系,明確各村的發展定位與方向,形成產業協同、生態共保、文化共促的有機體(見圖 1)。

圖1 村莊示范帶規劃在村莊規劃體系中的位置圖
2. 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框架
示范帶建設框架包括特征識別、底線保護、全域協同、規劃傳導四大內容:一是基于各村的資源稟賦,識別文化、生態、產業、交通、人口、公共服務等要素,明確村落發展路徑。二是立足生態文化保護,落實底線要素,實現文化脈絡保護和全域生態管控。三是通過城鄉協同、村村協同,構建城鄉一體共融互促、村落風貌特色有序、產業發展錯位協同、工作機制部門協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交通組織區域聯通的機制。四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與實施規劃的傳導,設施配套完善和用地深化調整向上傳導至國土空間規劃,項目庫編制和鄉村指引向下傳導至實施規劃。結合城鄉高度融合、農村產業非農化突出、自下而上農房修建行為失控的現實情況,將城市設計手段、產業平臺構建、農房管控三大手段納入示范帶建設全過程,實現要素的全管控(見圖 2)。(作者:劉斯捷)

圖2 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框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