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特色茶市場剛性需求驅動下,濟南市找定位,抓重點,補短板,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一體產業化聯合體強力帶動模式,著力培育北方茶高端知名品牌,全面促進茶產業發展成有品牌附加值、技術含量和歷史文化底蘊優勢產業,勠力打造本市特色現代茶產業振興的升級版。
1. 整合資源,加強扶持補政策短板
圍繞茶產業附加值可持續提升,加快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茶葉發展政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創新配套支持、鼓勵企業轉型跨越。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扶持培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茶業新型經營主體,整合發展資源為基地農戶開展高效服務。政府主導模式下加大發揮茶文化協會功能,以提高茶農收入為根本目標,研究、挖掘、梳理茶文化,從市場層面深入挖掘本土茶的消費潛力,積極加大高、中端消費市場開發力度。以此為基礎組織開展茶文化高層次研討論壇,著力加快普及及引領北方特色茶文化,充分突出當地茶文化的人物故事,打造特色茶資源稟賦豐富的茶文化歷史資源和人文資源新優勢,不斷提升濟南市北方茶文化的影響力,加快特色茶產品“走出去”步伐。政府主導持續堅持辦好茶采摘節和茶博會,宣傳北方茶葉品牌和優勢,研究出臺實施方案,積極開發茶葉旅游產品,轉向文化、旅游和茶科技的一體化發展,實現旅游、茶業、文化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形成發展高地,產生“1+1+1>3”的放大效應。
2. 發揮優勢,加強指導補技術短板
政府主導模式下加強引進和培育茶新品種、研發創新栽培模式、不斷提升精深加工技術、開發茶類新產品和開拓特色茶旅游產品。發揮茶科技人才匯聚的優勢,重點加大水肥一體化技術集成推廣力度,精準創新智能化節水節肥集聚發展模式,進一步堅持基于綠色生態茶園投入品源頭治理方向,發力肥藥零增長機制生態建設,持續加強茶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重點茶葉管理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認證及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快深化研究、實踐和推廣有機種植與生產等方面發展步伐。改造老茶園、引進優質茶品種、開發新產品,精心培育“三品一標”高端高質高效茶葉品牌產品。以茶品質量安全為依托,充分形成特色茶品質優勢,應用現代加工高新技術,對茶葉進行精深加工,增加茶葉銷量,提取茶多酚、茶色素;加工茶食品、茶用品,引導饋贈文化和健康消費新時尚。
3. 多元化投入,加強支持補資金短板
政府主導模式下加強對茶園綠色標準化建設、培育龍頭企業茶業新型經營主體、“三品一標”認證認定、推介知名特色茶葉品牌、開拓高端市場和挖掘茶文化等發展內涵的資金扶持,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創建北方特色茶葉品牌。探索建立市場引導、政府主導、多元化投入、社會共同參與的投融資機制,引導工商資本返鄉下鄉開發開拓特色現代茶產業,創造頭雁引領、群雁高飛的新格局[7]。整合統籌“茶之旅”旅游項目專項資金的開發,加快特色現代茶葉旅游產品研究開發步伐,持續增強涉茶旅游業對北方特色茶葉產業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茶農、茶企以及地方的綜合產出效益。拓展資金整合渠道加快特色產業與田園綜合體互補發展,重點建設長清萬德茶葉生產專業鎮特色現代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區,培育鄉村振興生力軍和農業農村經濟新增長點。
4. 引育人才,加強創新補融合短板
吸引年輕勞動力回鄉創業,從事特色現代茶葉種植、加工和科普、康養發展。引進種茶制茶第三產業的專家和企業家,輻射帶動發展特色現代新型茶產業。緊緊圍繞持續提升茶葉技術水平和茶產業經營管理能力,緊緊抓住培養、服務、評價、激勵等環節,建立健全實用人才信息庫,引進技術人才,大力培育當地高素質茶農、茶新型經營主體,為茶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茶基地,圍繞茶葉種植、休閑采摘、精深加工、旅游休閑等新產業新業態深度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聚焦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挖掘傳統特色文化,打造茶田園綜合體,發展地方美食、地方文化、特色民宿、特色茶家樂。積極推動茶園觀光、體育休閑、農業示范、田園摘茶、體驗制茶、健康養老、文化講習、茶道傳承等為主要內涵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速豐富鄉村游的文化體驗及康養發展,增強鄉村吸引力,增進鄉村人氣,增加農民收入。(作者:魏海剛、崔全友、劉向東、崔媛、張傳義)